秋天来了,很多地方的小学生也将迎来属于自己的“秋假”。此前,浙江宁波、广东佛山、四川宜宾等地已发布通知,在11月中上旬组织“金秋小长假”,将相邻周末连接起来,形成5天左右的小长假。 “春秋假期”可不是多几天那么简单。持续学习后的一个短暂假期,可以让学生得到必要的休息和调整,为下半学期积蓄能量。另外,秋季气候宜人,风景秀丽。学生们可以逃离密集的课程,走进大自然的课堂,感受到别样的生机和活力,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好奇心。这种右边的“留白”难道不是一种教育智慧吗?此外,还从寒暑假中留出一些日子,设立“春假”。“秋假”,让家庭在淡季出游。不仅成功避开了集中出游时段的人潮,而且在淡季,机票、住宿价格均低于高峰期,性价比高。据媒体报道,“春秋”时间明确后,不少旅行社秋季旅游产品的询盘量大幅增加。“带书去旅行”等产品非常受欢迎,必将为发展注入新动能。关于“春秋假期”,也有一些值得公众关注的问题是,一些在职父母可能没有和孩子一样的假期时间,如果是家庭出游或者孩子参加一些当地的科普营或文化活动,虽然提倡自然。国家政策规定用人单位实行带薪休假,但现实中“请假难”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。为了不让新的假期成为家长的“甜蜜负担”,学校或社区有必要提供相应的关爱服务,完成“保障”。公共机构、博物馆、少年宫等文化机构也应该“积极主动”,更好地协调和盘活资源,打造适合中小学生“春秋假期”的特色活动,丰富学生的假期选择。实现自身社会功能也是这些机构的正确定位。当然,更根本的是,我们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。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农村孩子的“放假难”。这不是新年或假期,也不是寒暑假昂斯。对于在外打工的父母来说,回国陪伴孩子“过节过节”是相当不现实的。祖父母无法提供有益的陪伴,农村公共文化机构也相对薄弱。农村孩子的“春秋假期”很容易陷入“没有休息日”的问题。如何填补这一空白,让“春秋断”名副其实?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有责任同时推出更加细化的服务,做好相关安排,积极利用当地资源开展特色劳动教育、自然学习等,或者联合开展“春秋假期”公益活动,向公益机构、专业社会组织等提供福利供给。例如,在地处山区的湖北恩施州,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“春耕秋耕”实践活动。所说的“就地取材”也很有趣。“别让春秋两季的美好时光从你身边溜走。”我们“春秋休”从想象到落实已经迈进了一大步,下一步还需要开展具体试点,在实践中我们将不断完善配套,创新探索,加强社会协调,制定真正落到实处的好政策,共同撑起孩子们成长的新天地。
(编辑:何鑫)